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简称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由于大小极小,在呼吸的过程中可以穿过人体的防御屏障直接进入肺部甚至血液循环系中,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PM2.5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主要有: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呼吸急促、胸部不适、疲乏无力、头痛、失眠等,严重时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致死。
虽然PM2.5是空气中所有污染因子之中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化学物质,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逃避。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净化空气。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使用儿童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行驶,关掉空气污染源,如吸烟等,让我们的身体远离PM2.5的威胁!
可吸入颗粒物:影响你我的健康
可吸入颗粒物(PM)即颗粒状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这些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也被称为PM10)。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咳嗽、呼吸短促、心脏病和呼吸道感染。更小的颗粒物(小于或等于2.5微米,也被称为PM2.5)穿透到肺泡和血液中,导致心脏病、肺癌等慢性疾病,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加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大部分是由于PM2.5导致的。造成PM2.5污染的主要源头是机动车、工厂、燃煤发电厂和工业锅炉等。然而,环保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政府也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限制着这些污染源的排放量。
然而,从个人出发,我们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减少空气污染。例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多出门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燃煤和柴火的使用;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在自己所处的空间内减少污染物的释放等。基于这些个人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大气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吸入颗粒物介绍及对人体的影响
可吸入颗粒物(PM)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在空气中漂浮,进入肺部对身体造成危害。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容易发现的可吸入颗粒物如烟尘、矿尘和沙尘等,与人体接触时间长了会引起咳嗽、气喘、甚至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等吸入性疾病。而难以察觉的可吸入颗粒物如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等,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如何减少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接触,保护自己的健康呢?建议大家在出门前戴好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打开空气净化器等方式都能够有效降低可吸入颗粒物的风险,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