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甫:从怀古到悼亡的清明祭
唐代大诗人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史宏观写作学”的文学巨匠,创造了大量的传颂千古的诗篇,而诗歌《清明》则是其中的一篇堪称国粹的佳作,唤起了我们对尘封已久的清明节的熟悉记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代的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很容易被诗中那“雨打风吹”所激发起的怀古之情所吸引,徜徉在这恢弘壮美的旧时风貌画面中去,然而,是否注意到杜甫所唤起的这场清明雨仅仅只是一种“外在”的自然现象,而真正的主旨其实是在诗的后半部分——“吴市一声歌, 钟山两行泪。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转换,让诗歌更加地充满着强烈的真诚和情感张力。
对于古人来说,清明节的核心意义不仅仅只是向祖先或先贤们扫墓表达敬意,更是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悼念。其实从整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杜甫是真的传达了出自己内心对亡者的怀念,和对壮烈牺牲者的深深缅怀之情。而我们读者也应该从他的笔下感受到那多年的战乱、流离,那些黯淡的失落、幸存下的奇迹,对于生命边缘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诸多情感融入于他的那些诗篇里。
杜甫的《清明》是一首非常深刻民族情感的的诗篇,正是唯有这种基于个体人真实信仰的高度文化表达,才能够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历史与人物产生共鸣,甚至从中得到我们应有的精神力量。